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旅遊環境學之我見我思


一、前言

        「放慢步調、探索人生價值,細細體會生活、品味人生」已成為現代人夢想的生活方式,而旅行度假是一種表現放鬆、休閒的方式;去哪裡觀光旅遊?該如何做旅遊目的地選擇?觀光旅遊從體驗觀點為「觀光是在不受工作或日常居家生活型態限制的情況下,來自體驗短暫停留的新地點和新情境所獲得的利益」(Ryan,1991);從心理觀點為「觀光的心理利益是一項動機階段的分析,而此分析能透露人們設定觀光目的地選擇的目標之方式,以及這些目標如何反應在旅行決定和旅行行為之上」(Mansfeld,1992)。

         從旅遊環境供給面來看,旅遊景點與觀光資源需要有具備何種元素,才會吸引遊客前往讓人駐足,旅遊環境的規劃相對重要。遊憩承載量的觀念被提出後,觀光旅遊地非無止境的擴充,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程度後勢必對旅遊環境造成衝擊,已為大家所重視並形成普遍共識,如何在進行規劃同時或之前進行監測,注意並減少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所可能造成之旅遊地衝擊,進而延續旅遊地之生命周期是重要的。Butler (1980)提出的「旅遊地生命週期模式」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將旅遊地區的現象結合產品生命週期觀念,因而發展出旅遊地區生命週期的概念,提出旅遊地的演化經過六個階段;而今全球氣候變遷,相對之永續利用的觀念及綠色環保的理念獲得重視,如何讓旅遊地延續生命,得以永續或再創造在旅遊環境中顯得重要。

        以一個土地管理者在年輕歲月中懷抱夢想,修習遊憩資源探討觀光旅遊相關理論,二十年來走過台灣大部分城鎮鄉村,圓一個未完成的夢再讀研究所,尋求旅遊健康。在旅遊環境學中學習旅遊行為對環境可能產生之衝擊與影響,學習資源規劃模式與理論,了解永續旅遊環境的重要;在幾個面向中,如旅遊資源衝擊議題、旅遊地環境資源規劃、旅遊地循環理論及永續旅遊等概念中,皆顯示觀光旅遊在供給與需求中之環境倫理必須被重視。學期中「蘇花改」議題的發酵與通過環評,對旅遊健康研究人員或土地管理人員,該有何種省思與覺察,期能透過本篇旅遊環境期末報中,給自己一些期許,旅遊環境期末報告在知性與感性中,記載一學期來所學與觸動,所思索的是如何讓旅遊環境更完善,而自己又往何處走?


二、蘇花改環評過關與遊憩機會序列

         觀光局劉副局長的演說是精采而令人感動的,近年來其如何馬不停蹄地讓台灣的觀光站上國際舞台,在創意與推廣中不斷躍升;如同觀光局台灣觀光形象識別標誌是英文“TouchYour Heart”,而中文現代書法藝術寫成的,則代表濃厚的中國文化,也深富台灣人們的溫暖熱情與人情味;副局長最後感性地述說著台灣本地導遊人員,在蘇花公路坍方的搶救過程中,如何分配僅剩的食物資源,讓每一個在困頓中等待支援的遊客得以安心,受困的遊客能夠拿到一點點的食物得以填飽肚子時的故事與真實畫面呈現,這是台灣美麗寶島的可愛與真情。然而學期中蘇花改環評過關了,意味著蘇花公路之替代道路將進行修建,在一場大雨中死去多條性命後,「一條平安回家的路」在因勢利導下如願了。

        蘇花改已經於2010117日通過環評了!在非蓋不可的強烈氣氛下,要怎麼蓋才能將它對環境與生態的干擾降低且兼顧安全,依然需要大家關注,持續監督並提出建議給政府,讓蘇花改成為一條真正安全的路。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廖本全副教授提出質疑:「在台灣脆弱與破碎的敏感地體下,蘇花改經過的斷層、破碎帶以及不完整的地質狀況,歷來政府做過什麼調查與說明?在環境特質瞭解有限下,如何進行專業的環境影響評估?此外,花東地震的頻繁、風災後環境的退化或劣化以及氣候變遷的衝擊等諸多不確定因素,政府如何確保這一條挑戰蘇花海岸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與一般保護區)及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與一般管制區)等國土限制發展地區的蘇花改真的安全?花東區域發展願景與方向到底是自然發展、永續發展或者高強度的西部發展模式?過往蘇花高環評過程,交通部曾提出政策評估,認為自然發展情境不再增加新的交通建設,只要完成台鐵東線購車計畫即可,永續發展情境則應推動台鐵花東鐵路雙軌化及部分電氣化,而高強度發展情境,才有北宜直線鐵路或興建蘇花高。目前政府對花東發展定了什麼調?在此情境與方向下蘇花完整的交通運輸計畫與相關方案是什麼?蘇花改在完整計畫下扮演什麼角色與功能?」徐仁修老師在一篇「都是政客惹的禍」文章中提到:「對花蓮的原住民、平民大眾而言,蘇花高真的是他們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建設嗎?為甚麼不把這上千億的經費用來改善東部的環境,從文化、教育、休閒,讓東部人民的生活更舒適,也讓東部的環境更美更有文化特色,這樣也同時保護了東部的自然美景,也才能吸引更多的觀光客來旅行、來渡假,讓他們願意在美好的東部多作停留,在各民宿、各部落多盤桓,如此觀光客的花費是真真切切地留在當地,由大眾分享,而不是流入那些大飯店背後的外來大老闆的口袋中。」

        但或許遊憩機會序列(ROS)的提出,讓後山美麗的風景得以確保,是有一些太台北人的觀點,以一個台北居民出發,或許無法全然了解花東人回家的苦,但是讓台灣的精神得以延續,卻應該在旅遊環境中以遊憩資源之自然景觀及文化內涵得以更豐富,應該是可能的努力方向。遊憩機會序列的基本概念將遊憩機會分為四大類別:現代化、半現代化、半原始性及原始性;而DriverBrown(1978)有不同的分類法:現代化-都市、半鄉間、鄉間、半原始性且可用機動車輛、半原始性且不可用機動車輛及原始性等六大類。花東地區自然資源及人文內涵有別於西部地區,如果僅以旅遊環境來看,它應該列在第幾項?而花東人的生活及所立命的地方,是不允許被侵犯的,不然不也是另一種衝擊嗎?蘇花路毀的原因是結構性的,老天的強降雨只是臨門一腳。但災難的源頭在於「開路」這件事,是向自然宣戰並徹底挑戰鬆脆地體,蘇花不管哪條路,本質皆然。或許我們台灣社會應思考的是,為什麼解決一條險路的方法是再開一次(或一條)路?究竟還要不要再向天、地、自然搶一次?後果是什麼?

        在做現地旅遊規劃及思索旅遊環境資源中,皆當謹慎評量與進行監測,畢竟「安全回家的路」不是一句口號,前往旅遊地點除了可及性外,環境的協調與永續性仍然重要,環境影響評估不該淪為橡皮圖章。然而在聯合報99.12.27的新任縣長評比中,花蓮縣長傅崐萁是「四冠王」,六成七受訪縣民肯定傅縣長建設地方能力,七成二稱許傅縣長重民意,七成九滿意施政成績,七成四對未來施政有信心。傅縣長表示「台灣應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觀光島,只要鄉親與縣政團隊持續用心,有朝一日,花蓮會成為台灣對外的觀光地標。」當傅崐萁縣長對創造美麗新花蓮,有很大信心,當當地居民以如此高的支持率對領導者表顯出讚賞,在地的聲音與民意的依歸,是真的不同於台北人的思索。

三、社會混亂理論應用於鄉村社區犯罪與旅遊產品生命週期

        社會學中之社會混亂理論指出,社區快速成長常伴隨危機及傳統常規秩序的損失,其影響包括個人、生理、世界觀和社會關係網路,社會混亂理論也稱快速的社會變化造成人口的增加將導致社會問題及整體社會解體。Park & Stokowsi(2009) 在「社會混亂理論與鄉村社區犯罪:比較三個層級的觀光成長」研究中應用社會混亂理論在不同級別的觀光成長下,進行比較鄉村旅遊設置的犯罪模式,其將問題聚焦在犯罪率對三種不同的觀光成長層級(快速、中型、和速度較慢)的影響。因為犯罪率有可能根據不同類型的觀光成長而異,一個快速的觀光成長社區,可能會比其他較慢的增長速度的犯罪率高,若非如此,知道原因是有用的並藉以瞭解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在文章中証實了社會混亂理論提出的基本趨勢 :1.高成長層級的犯罪率是明顯較高於低或中成長層級的旅遊地區。2.高成長和高犯罪率之間的關係並不直接,高成長可能取決於該類型的旅遊發展,不是每個旅遊業的發展同時高成長,也不是每一個旅遊開發導致較高的犯罪率。鄉村旅遊地區一直希望藉由旅遊業的發展來改善經濟條件和希望推動社區發展,但是成功衡量旅遊業的發展,應是服務社區成員的需要,不是單純只從財富獲得來衡量;同時鄉村旅遊應考慮不僅是旅遊的可持續性,而且是鄉村社區整體發展的可持續性。研究最後建議一個社會在決策過程中應儘早建立規劃和評估標準,並堅持這些標準在整個發展過程。

        東部地區的犯罪率如何?相較於台灣其他縣市,花蓮與台東應該算是成長層級相對較低的縣市吧!其對社會混亂理論應用於花東地區犯罪之影響,或許可以作一實證性研究?但蘇花高之重大爭議點主要在於環保團體擔心高速公路將引進大量人潮進入花蓮,花蓮的優良環境恐被破壞,對社會經濟影響弊多於利,且不利花蓮之永續發展,故當年專案小組審查時,因本爭點無法解決,才遲遲無法通過環評差異分析。環保署2011.11.24回應廖副教授在上述的文章中表示:「蘇花改一案並非新闢一條高速公路,僅就必要路段進行改善,以提供花東民眾安全回家的路,交通流量未變,不會引進大量人潮,並無如蘇花高般社經影響之爭議,故其環評方可順利通過。」事實果真如此?而對環境資源的維護我們做到了嗎?旅遊環境永續做得到嗎?或許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因為政治早已凌駕專業,兩岸關係與陸客來訪,衝擊的或許還有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風俗民情。旅遊地區發展須考慮環境衝擊和遊客的環境認知,重新回顧Butler(1980)的旅遊產品生命週期,觀光地區發展初期只有少數遊客自行安排旅行,使用最基本的設施,當遊客增加,當地居民開始參與提供觀光客使用,而愈發成熟後藉由行銷與成長,觀光地區自然環境明顯在改變,於穩固期遊客持續增加但成長率下降,此時觀光客數量超過居民人數,當地經濟與觀光活動密切相關,之後進入停滯期,而遊客數量達到最高峰,資源承載量已至臨界點或超過,顯現出環境、社會及經濟問題;如何改善觀光潛力創造第二春顯得重要,若加以忽視則將形成遊客量及空間品質的下降而進入衰退期,因此規劃者可利用此模式來檢視遊憩資源成載量之極限,使遊憩資源得以持續發展利用。

四、鄉村旅遊成功要素

        產業東移政策歷經廿年,如今花蓮以其豐厚的自然資源致力發展觀光產業,希望邁向「觀光大縣」,但花蓮也同時是「採礦大縣」。花蓮的「無煙囪工業」,與重度消耗自然資源且高耗能的採礦業同時並存,這樣高度矛盾的互斥關係,是否已走到了該停下腳步,好好檢視的歷史交叉口?台灣鄉村地區早期一直為單純而延續農業生產結構的地區,但是在民國六十年代開始萎縮,原因來自於都市化社會出現,都市人口快速成長,消費結構改變,生活型態也產生變遷。相對於都市的生活環境與生活型態,鄉村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與農村文化,提供了都會人口逃避現實、釋放壓力、增進人際關係、學習探索、遊憩娛樂、懷舊復古、養生健身、冒險歷奇、提升自然山川美學的欣賞素養(陸允怡,2003、賴明洲,薛怡珍,2003)。近年來,鄉村旅遊的興起,遊客前往鄉村環境進行農業觀光、生態旅遊,或是戶外遊憩活動等等,都是觀光旅遊產業不可或缺的一環。湯幸芬老師在2000年首先以「鄉村旅遊」一詞來陳述旅遊環境,說明臺灣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包括公共設施提昇、工作機會增加、休閒時間增加、安全感降低、環境品質惡化、物價上揚、規範和連帶的改善、土地價值觀的負向改變、農業價值觀的正面改變、社區形象方面的提昇以及對人口年齡結構有輕微程度影響;社區依附、社區形象態度是明顯影響未來鄉村旅遊發展態度的因素。因此,對鄉村旅遊永續發展的建議是必須維護當地的鄉村性、提昇當地社區形象以及考量旅遊地類型。

        鄉村的價值最終仍然根植於其鄉村性的存在,Cloke(2003)認為鄉村性並非一個同質的概念,不同的鄉村伴隨著不同的鄉村性呈現。鄉村性是由農業(甚至於包括了農林漁牧)所衍生的人文、信仰、聚落居住型態和倫理觀念等綜合而形成,而蕭崑杉、陳玠廷(2009)指出近年來開始有從較田園景致的角度倡議對鄉村性的認識。因此,鄉村性的解釋是以涵蓋各種不同的領域學科的特殊認知,對一種兼具生產、生態、生活的總體指涉,而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5)指出鄉村的價值具備了:1.遠離塵囂的價值;2.土地儲備的價值;3.資源生產的價值;4.休憩娛樂的價值;5.身心安頓的價值。以此相呼應的Suzanne Wilson等人早在2001年以鄉村旅遊發展的成功因素為題指出,鄉村旅遊要成功需要1.完整的旅遊套裝行程 2.良好的社區領袖  3.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參與 4.有足夠的資金用於旅遊業的發展 5.策略規劃 6.企業和當地領導階層之間的合作和協調 7.鄉村旅遊業者間的合作和協調 8.對旅遊業的發展和推廣提供資訊和技術援助 9.良好的公會及旅遊局 10.旅遊地社區的支持。

        當民間自發性組織保有資然資源,當與經濟發展衝突時該如何權衡?台灣中部西海岸的潮間帶,民間發起的守護白海豚認股活動,第一階段要買下200公頃,台灣白海豚迴游廊道,已有超過三萬人認股完成,第二階段目標要買下800公頃潮間帶生態系,募股行動正在進行當中,接著將進入第三階段,再募集股分,買下周邊1000公頃的泥灘濕地。每個人「一股」,讓人民成為台灣最大的財團,透過共同關懷的力量,買回生態價值。但是國光石化公司能否體認到多數人民保護濕地的意志?願意從這裡放手,白海豚股東表示會還要繼續運作下去,透過召開股東大會,建立起民主機制,建立起濕地信託的細部工程,把我們守護海岸線的「夢想」,轉化成可以具體營造、可以永續發展、可以實踐的「理想」。根據報導資料顯示,今天若我們走訪英國各地,每開車四十分鐘,就可以到達一處由英國國民信託所保留下來的文化遺跡。這在台灣可能嗎?

        因此要如何做?也必須做!陳小雯(2009)認為一般人研究旅遊幸福,只注意符合了旅遊者的幸福,卻往往沒有考量到旅遊地的幸福。旅遊地幸福要素包括「旅遊地居民」、「旅遊地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動植物」、「旅遊地產業、業者、從業人員」、「旅遊地所屬國家與公共建設」、「旅遊地社區」,所以旅遊地幸福不單單指有人的方面,還有對生態景觀、人文景觀、動植物、公共建設、水土保持、城鄉發展的等等考量。在涉利關係的平等之下,遊客與旅遊地都同時獲得了利益,這才是產業創新於利基市場的共利共生的不平凡意義。在旅遊者、旅遊資源環境、旅遊產業提供者(企業)三者間相互合作求其均衡點,導入良好完善活動,再造鄉村旅遊新生命,方能在遊憩體驗中得到真正幸福,實現理想與存在的價值。

五、結語

    傳統管理學中將管理分為五大功能1.規劃2.組織3.用人4.領導5.控制。旅遊環境的管理規劃在永續發展與健康遊憩機會序列標準建立過程中,尋求新利基,Peter.M Senge1992年提出學習型組織第五項修練,在1.自我超越2.心智模式3.共同遠景4.團隊學習之外,進入學習型組織中應做整體面向之思考。從願景管理的觀點,鄉村旅遊是否可從「保健鄉村」的角度出發,在未來從利基市場的導向,找尋到鄉村與都市、生活與工作、老化與健康、安定與變動的平衡點體現產業的多元價值,保有人類對未來生活的樂觀心性,化被動為主動、以創新取代抗爭,爭取鄉村土地與空間仍然保有「鄉村性」,並且能為鄉村建構和善愉悅的生活方式。
        過去我們認為有權主宰自然,而人類文化自幼教導我們:自然世界是為了我們的利益而存在,它不過是等著我們去使用自然儲存的「資源」而已。然而我們真能傲視於自然之上嗎?成長的極限在近日寒流中是否真如「明天過後」,儘管僅差距「±2」,大地能否生生不息?台灣社會要能建構合理、公平分配的制度,旅遊環境要完善規劃、要幸福、要永續;花東地區是如此,西部的海岸生態也是如此,政府單位必須腦筋轉彎,朝向多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鄉村地區尚未大肆開發的偏鄉,如果能多投注實質的規畫,善加輔導與推動綠色產業,讓可能消失的農漁村文化或鄉村旅遊環境特質,煥發新的光采,這才是拚在地人的經濟,才是旅遊健康;旅遊環境需要規劃、療癒、讓生態永續。土地管理人員與健康旅遊追尋者當更努力!

                                                                                                                          許高銓  不動產估價師 

參考文獻:
Park, M. & Stokowski, P. A., (2009). Social disruption theory and crime in rural communities: Comparisons across three levels of tourism growth. Tourism Management, 30(6), 905-915.
Bulter, R. W. (1980).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anadian Geographer ,24,5-12.
Wilson, S.(2001).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0, 132-138.
Gossling, S. 2002.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2(4), 283-302.
湯幸芬(2000);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知覺與態度影響之分析,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小雯(2008);旅遊與幸福,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智峰、林士彥(2010);後ECFA時代鄉村產業創新之路-論保健鄉村的推廣與未來,2010旅遊健康、休閒學術研討會
賴明洲、薛怡珍(2003);鄉村休閒農業生態旅遊之實踐,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理論、政策與實務論壇,台大農推所
蕭崑杉、陳玠廷(2009);鄉村性與農業發展之論述,農業推廣文彙,47
陳思倫(2005);觀光學-從供需觀點解析產業,前程出版社
陳水源(1990)觀光.遊憩計畫論,淑馨出版社
廖本全(2010)蘇花改憑什麼通過?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61202
自由時報,2011/01/05,美好生態,活絡再地經濟,D9 
聯合報,2010/12/27, 台灣新任縣市長評比 花蓮縣長傅昆萁獲"四冠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