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旅遊環境學之我見我思


一、前言

        「放慢步調、探索人生價值,細細體會生活、品味人生」已成為現代人夢想的生活方式,而旅行度假是一種表現放鬆、休閒的方式;去哪裡觀光旅遊?該如何做旅遊目的地選擇?觀光旅遊從體驗觀點為「觀光是在不受工作或日常居家生活型態限制的情況下,來自體驗短暫停留的新地點和新情境所獲得的利益」(Ryan,1991);從心理觀點為「觀光的心理利益是一項動機階段的分析,而此分析能透露人們設定觀光目的地選擇的目標之方式,以及這些目標如何反應在旅行決定和旅行行為之上」(Mansfeld,1992)。

         從旅遊環境供給面來看,旅遊景點與觀光資源需要有具備何種元素,才會吸引遊客前往讓人駐足,旅遊環境的規劃相對重要。遊憩承載量的觀念被提出後,觀光旅遊地非無止境的擴充,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程度後勢必對旅遊環境造成衝擊,已為大家所重視並形成普遍共識,如何在進行規劃同時或之前進行監測,注意並減少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所可能造成之旅遊地衝擊,進而延續旅遊地之生命周期是重要的。Butler (1980)提出的「旅遊地生命週期模式」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將旅遊地區的現象結合產品生命週期觀念,因而發展出旅遊地區生命週期的概念,提出旅遊地的演化經過六個階段;而今全球氣候變遷,相對之永續利用的觀念及綠色環保的理念獲得重視,如何讓旅遊地延續生命,得以永續或再創造在旅遊環境中顯得重要。

        以一個土地管理者在年輕歲月中懷抱夢想,修習遊憩資源探討觀光旅遊相關理論,二十年來走過台灣大部分城鎮鄉村,圓一個未完成的夢再讀研究所,尋求旅遊健康。在旅遊環境學中學習旅遊行為對環境可能產生之衝擊與影響,學習資源規劃模式與理論,了解永續旅遊環境的重要;在幾個面向中,如旅遊資源衝擊議題、旅遊地環境資源規劃、旅遊地循環理論及永續旅遊等概念中,皆顯示觀光旅遊在供給與需求中之環境倫理必須被重視。學期中「蘇花改」議題的發酵與通過環評,對旅遊健康研究人員或土地管理人員,該有何種省思與覺察,期能透過本篇旅遊環境期末報中,給自己一些期許,旅遊環境期末報告在知性與感性中,記載一學期來所學與觸動,所思索的是如何讓旅遊環境更完善,而自己又往何處走?